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以金、木、土、石、布等组成的文创集群,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上大放异彩,为与会人士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创大餐。 彝族(撒尼
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以金、木、土、石、布等组成的文创集群,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上大放异彩,为与会人士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创大餐。
彝族(撒尼)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由太阳花延展出的几何图案,是撒尼刺绣区别于其他刺绣的标志性特征。
展会现场,运用撒尼刺绣技艺创作的休闲西服、运动T恤等潮牌服饰,既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简约的时尚气息,受到年轻群体青睐。
云南七彩美伊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彩梅,几乎参加了每一届文博会。这次参会是寻找共赢商机,也是学习精进。在她眼中,云南彝绣产业近年来打响了知名度,需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设计、拓展市场。从曹彩梅自身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来看,首先要打通文化“水土不服”的卡点。以日本、韩国市场为例,其更看重云南作为“棉麻”供应的产地优势,款式风格尽量简约;中东市场层面,在彝绣传统设计基础上,需要加入阿拉伯文字元素。欧洲市场,产品要“接地气”,以西班牙为例,企业运用当地猫头鹰文化IP,开发出“云南棉麻+彝族刺绣+西班牙特色”的耳机包系列产品,实现了两国间民族文化的跨界融合创新。
目前,石林撒尼刺绣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主项,大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抱团共赢。
在“丽江礼物”的文创展台,身着纳西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与“国图文创”的合作创新之路。
看好丽江东巴文化的独特性、深厚内涵以及挖掘潜力,“国图文创”选择落户丽江。目前,“国图·丽江礼物”在丽江有4个实体体验店。
尽管开发的文创产品仍跳不出冰箱贴、书签、钥匙链等类型,但所承载的丽江文化元素已然焕新出彩。作为一种“活着”的象形文字,丽江东巴文目前仍在使用的有1400多个,这为东巴文化的创造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展台工作人员以东巴文“牛”字作解释,“牛”的东巴文有多种写法,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最早的写法,国家图书馆依托自身古迹馆藏的强大资源,从中找到了答案,因此才会有“东巴文十二生肖”等文创系列的破茧而出,也才会有央地合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赋能。
绝版木刻是油印套色木刻的一种技法,其独特性是在独板上边刻边印,刻印过程即是毁版过程,因而作品具有较强的唯一性。
在“隐逸文旅”展台前,不乏绝版木刻的冰箱贴、杯垫、咖啡挂耳等文创产品,设计上运用了普洱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如哈尼族文化中代表吉祥的白鹇鸟、拉祜族民间传说中的创世神器葫芦,以及傣族织锦中的传统纹样等。
“隐逸文旅”品牌负责人张歌告诉记者,按照“有限复制”的文创理念,相同图样的冰箱贴复印100份就要毁版,挂耳咖啡图样达到50份就要重新创作,因此顾客拿到手的冰箱贴、杯垫、明信片等均是“限量版”。此外,刻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木屑,可以压缩制作成杯垫,模板残本则可以作为艺术装饰摆件,得到再次利用。
目前普洱学院开设了绝版木刻版画学院,并与相关文化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这也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现场为记者讲解绝版木刻的褚梦月就是版画学院的毕业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版画师了。”褚梦月说。
咖啡是舶来品,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融合下,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签。文博会现场,云南籍紫砂艺术家杨俊超带来了中式咖啡的新喝法。
冲泡咖啡的器具全部采用紫砂制作,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礼器文物。用先秦礼器“匜”制作的咖啡容器,刻有象形文字及图腾的高足杯,摆放扇子及炭夹的扇瓶,就连研磨咖啡的器具也一概按照传统礼器样式加以打造。
紫砂设计师赵静告诉记者,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喝茶,紫砂器具并不限于承载茶文化,也可以用来承载中式咖啡的新喝法。按照手冲咖啡流程冲泡,可以同时营造出国风仪式感。赵静说:“咖啡师根据不同朝代的器皿穿着不同的古装,然后净手、熏香,冲泡咖啡的每一件器皿都是手工制作,这为那些喜欢中华文化,同时也喜欢喝咖啡的人群提供了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情绪价值。云南拥有从种子到杯子的完整链条,完全可以自己定义中国式咖啡的品饮标准。”(记者 秦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