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远不止“交朋友”那么简单。它是青春期中自我认同的一面镜子,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认识世界的窗口。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升入中学后,开始为友情困扰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远不止“交朋友”那么简单。它是青春期中自我认同的一面镜子,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认识世界的窗口。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升入中学后,开始为友情困扰,或因同伴矛盾情绪低落。这些表现,正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信号。
当孩子委屈地说“在学校没人跟我玩”时,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比起急着给出建议,更重要的是先成为孩子的“情绪接收器”。一句“妈妈听你这么说,感觉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青春期的友情,吵吵闹闹是常态。家长不必急于评判,而是要用“三个提问”帮助孩子理清问题:聚焦具体事件、引导换位思考、鼓励主动和解。当朵朵在妈妈的引导下想到“可能小萌当时被老师叫住了”,她自己就找到了理解对方的角度。这种通过提问引发的思考,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当孩子突然回避社交,说“不想参加班级活动”时,比起“这有什么难的”这样的否定,更好的回应是:“妈妈理解,插不上话确实让人难受。”先共情,再引导孩子观察他人话题中的兴趣点。
当孩子因被嘲笑而愤怒摔书包时,分离情绪与行为是关键:“你生气是因为觉得被否定了吗?但摔书包会让你更舒服,还是更难受?”接着教孩子用“情绪卡片”表达感受,而不是单纯发泄情绪。
当孩子过度讨好后依然被排挤,首先要肯定他的善意:“你愿意帮别人,说明你是个温暖的人。”然后引导他区分“善意”与“讨好”,学会在保持善良的同时守护自己的边界。
明晚(10月15日)19:35,山东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宣讲团专家、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张艳红将为家长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沟通策略,帮助您成为孩子社交路上温暖而智慧的“引路人”,陪伴孩子平稳度过人际交往的关键期。
当孩子与同学产生冲突时,作为智慧家长,您有哪些巧妙的处理方式引导孩子解决矛盾呢?
可以通过本文下方评论区或登录养教有方App在本节课程《同一堂课针对孩子交往问题,家长如何引导?》评论区下分享您的家教故事或留下您的相关困惑。